咨询服务热线

颜老师:18370697610立即联系

理论学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10-14 11:12:37
来源:超级管理员
点击数:1510 | 【大】【中】【小】
2021年10月14日08:30 | 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突出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本质要求,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以政治引领巩固共同性思想基础。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体中国人民最可信赖的依托,是人民的主心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未曾复制其他社会主义实践,更不同于西方族裔治理的策略;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吸收我国历史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构建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平等之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团结之路,帮助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好之路。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凝聚各族人民最广泛的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断推向新的辉煌。

以促进“两个共同”巩固共同性经济基础。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应当认清的是,只有推动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改善民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共同物质基础;同时也应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也无法天然凝聚人心。这就要求在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民族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协调均衡发展,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继续发扬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一批批援藏、援疆和支边干部,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用实践赋予民族地区所有发展成果以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的意义。

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共同性社会基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每一次交流融合,都是一次吐故纳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过程,是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巩固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各民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聚、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努力引导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以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共同性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建、共有、共享的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不断丰富发展,交融汇集成了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不以族类划界,以文化为旨归是中华民族传承延续的文明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更要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为魂魄、为纽带。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建设,关键在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通识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和阐释,推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以促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巩固共同性制度基础。各民族共同制定、共同拥护、共同遵守我国宪法和各项法律,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积极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处理民族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结构性稳定:法治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规范,为反对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武器。一方面,应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法治精神,引领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另一方面,在开展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将一般性社会事务和矛盾纠纷归结为民族问题与民族矛盾;同时坚决防范和依法打击“三股势力”,坚决反对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稳定的局面。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还有许多命题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再探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融入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砥砺前进。

(作者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咨询热线

    钱老师 18079611118


  • 咨询热线刘老师 18079606668
  • 咨询热线刘老师 18079611116
  • 江西省井冈山市梨坪
  • 联系电话0796-8970353
  • 商务合作zxjgsgbxy@163.com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中信井冈山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赣ICP备1901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