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

钟老师:18079606663立即联系

理论学习

不忘人民这个根

2020-08-25 15:33:28
来源:超级管理员
点击数:3736 | 【大】【中】【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向春玲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要不断造福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记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和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我们党的理论始终是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人民的立场。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时,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因为,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取得众多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上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把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党群同心、改革呼应,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发动人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疫情防控最坚实的人民防线,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对发展做出最终裁决的主体是人民。当前,越是深入前人未曾涉足的改革无人区,越是改革难度更高、情况更复杂,越是需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上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我们的改革开放、全面小康、现代化建设做得怎么样,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体察历史大势,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机勃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事业。”依靠人民的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各领域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始终依靠人民、善于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焕发出来。

坚持把百姓所思所盼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天,无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全民共治环境问题;无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哪个方面都不能缺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中有很大部分体现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也是扩大内需的根本目的。从国际形势来看,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有效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当前,面临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新变化,党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举措。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是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只有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都得到改善,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人们才有意愿去消费、有能力去消费,才能真正地扩大内需。

发展的目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价值理念。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落脚点是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立足于改善民生的扩大内需,就是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到实处。当前,面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复工复产双重任务,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收官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脱贫攻坚,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一,从覆盖的人群来讲,共享是全民共享。全体人民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仅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问题。

第二,从共享的内容来讲,共享是全面的共享,即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共享,而是共享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成果。

第三,从共享的方法来讲,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的过程就是共享的过程。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中国梦。同时,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应有的权利。要最大程度地激发民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第四,从共享的过程来看,共享是渐进地共享。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我们解决民生问题要立足基本国情,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好高骛远。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民生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格局,要更加着眼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人民群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在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治理中,要积极落实民主协商的原则,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积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是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强化“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理念,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实践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党组织,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提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关键在于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四是加强基层社区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服务需求在基层,矛盾初显在基层。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只有把社区、乡村、企业车间等最基层的工作做好,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 咨询热线

    钱老师 18079611118


  • 咨询热线刘老师 18079606668
  • 咨询热线钟老师 18079606663
  • 江西省井冈山市梨坪
  • 联系电话0796-8970353
  • 商务合作zxjgsgbxy@163.com
  •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中信井冈山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赣ICP备19010548号 赣公网安备360881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