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8日08: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5.为什么说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这著名的“爱国三问”,实质是在追问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古往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从而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教育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是我们要立的“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
我们党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教育方针,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绚烂的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习言习语
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这一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加之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人生阅历相对有限。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要看到,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发动“颜色革命”的企图从来没有消停过,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这样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76.为什么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中央及时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免费救治,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反观西方一些标榜“人权”的国家,不仅老年患者被放弃治疗,而且很多家庭无力承担高昂治疗费用,出现一幕幕生死相隔的悲剧。疫情之下,生死之间,为何反差会如此强烈?究其根源,与西方国家坚持资本至上、金钱优先的做法截然不同,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卫生与健康事业涉及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是一项极其崇高也非常特殊的事业。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公益性意味着要将政府投入重点用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公益性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基本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践行。
人民卫生为人民,我国始终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创建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初级卫生保健制度,注重发挥中医药“一根针、一把草”简便验廉的优势,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控制了寄生虫病、烈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消灭了天花等传染病,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之后,欣然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用“六亿神州尽舜尧”来欢呼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继续坚持公益属性的基础上,用活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国进行多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确立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习言习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基本职责,把公益性贯穿医疗卫生事业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由政府负责保障,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我国用较短的时间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全面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百姓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超过80%的居民一刻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2019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至28.4%,为20多年来最低水平。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患者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以及驰援湖北的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公立医院,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是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重要保障。
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如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如果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不可否认,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尚需破解。解决好这些问题尤其要牢牢把握公益性原则,决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发挥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的显著优势,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发挥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兜底功能,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和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处理好医院和政府关系,落实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让公立医院轻装上阵,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抓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